顯示具有 網路觀點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網路觀點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

低價賣內容給Yahoo奇摩的時代已經過去 除非你不想靠內容賺錢、痛恨流量


2015年愚人節當天,有位鄉民在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公民板(PublicIssue )發表了一篇《[爆卦] 溫水煮青蛙的言論自由 》,質疑為什麼Yahoo奇摩網站(以下簡稱雅虎)沒有《自由時報》與《蘋果日報》等媒體的內容。

最後被眾人砲了一輪,先別說網路新聞相關業界的人,其實不少網友也知道,越來越多新聞或內容網站早就不賣內容給雅虎。

把投入成本產製的內容,用低價賣給入口網站的時代早就結束了!

你會發現,有能力靠「網路內容」營利的平台,不可能賣內容給雅虎,例如《蘋果日報》《ETtoday東森新聞雲》三立電視中天電視

以《蘋果日報》為例,黎智英布局意圖很明顯,就是讓壹傳媒快速「燒掉」報紙與雜誌,轉移到主戰場-網路。

把範圍限縮到台灣新聞媒體,目前將移動裝置、網站、影音與直播四方結合得最成熟的新聞媒體,確實是壹傳媒。而壹傳媒的網路端廣告,也是新聞媒體裡價格最高的。

(當然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壹傳媒跟各競爭對手一樣,在網路經營仍有尚未解決的問題。)

若像壹傳媒一樣,要用網路內容養活公司,絕對不會想賣內容給雅虎,因為雅虎以往用低價買內容,靠著編輯組合內容獲取高流量的模式,已然消失。

更別提中天電視是台灣前五大YouTube頻道光是跟YouTube拆帳的營收,就已是把內容賣給雅虎的NNNNNN倍,更別提其他部分的營收;畢竟影音內容帶來的收益,絕對遠遠超過圖片與文字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※圖片來源:comScore與創市際依據comScore Video Metrix®公佈2015年1月台灣網路影音流量報告

而三立電視有豐厚的戲劇與藝人資源,旗下的三立新聞網尚在流量衝刺期,更不可能把「流量」拱手讓給雅虎。

●雅虎中央集權時代結束,崩毀點來自「臉書帝國」帶來的觀看情境。 現在多數人看新聞的方式,是拿著手機或平板瀏覽臉書,看完內文頁,若是沒有興趣繼續瀏覽就跳回臉書。



這是我在《你的社群經營方式=柯文哲?還是...連勝文?》提出的「決戰內文頁」概念流量路徑從首頁(直接流量多)→內文頁(分流流量少),轉化成社群→內文頁(社群流量多)+首頁(直接流量少)的模式。

我用數據來佐證此觀賞情境:


1.臉書官方公布資料:2013年第4季,台灣約有1,500萬人每月登入臉書,其中約1,200萬人透過行動裝置登入,每日活躍用戶1,100萬人,其中850萬人是透過行動裝置登入。(資料來源:臉書)

2.在2013年3月3日發布的《創市際雙週刊第十二期》《蘋果日報》《ETtoday東森新聞雲》、臉書導流皆超過35%。(見下圖)

















過了兩年,兩間媒體的臉書流量占比勢必都超過6成以上。

再看《Mobile Metrix 提供iOS與 Android手機與平板裝置使用族群使用行為之洞察》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這份資料清楚揭示第一名的壹傳媒(主要流量來自《蘋果日報》)與排名第二的東森國際(主要流量來自《ETtoday東森新聞雲》),每日不重複造訪人次甚至超過雅虎。

臉書像一把手術刀,劃開雅虎原本的版圖。臉書是一種透過分享而擴散的社群模式,拆解雅虎當年的「什麼都有,什麼都不奇怪!」的複合式入口網站。

我以快點TV網站為例,在2015年3月17日上線Beta後,不到一個月,單日流量已衝破20萬。關鍵在於整合電視台影音內容,配合臉書的分享擴散機制。

當然,賣內容給雅虎還是有好處,例如被雅虎使用者看到,或是增加在雅虎使用者心中的品牌印象。

台灣仍有很多媒體不想經營社群,不想靠內容賺錢,他們確實很適合低價販賣內容給雅虎。

但,這些媒體的數量正在逐漸萎縮,

最後,我引用電影《花樣年華》的一段文字,做為這篇文章的結尾。

「那個時代已過去        
   
   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 
   
   都不存在了」   
   
   一切都被禁錮在那裡了。 」


※雅虎的合作媒體名單(截圖日期2015.4.12,圖片來源:https://tw.yahoo.com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●延伸閱讀-公共電視新媒體部互動媒體組的謝宜紘說明Yahoo Screen的作法:

請點擊→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aspar.xie/posts/10206486086700664

謝宜紘分析Facebook、Yahoo與YouTube三方影音平台的不同。(已獲同意轉載,來源Youtube、Yahoo、Facebook影音收看數計算方式)

「結論就是,你的目標不同,要選擇的平台也不一樣(跟沒說一樣)。

就業務合作面來說Yahoo首選,影音一點選播放就算一次收看,另外首頁導流量的優勢很強大,合作後給長官老闆看數字可以非常漂亮。

Youtube則是最嚴格的計算方式,30秒以上的影音要看超過30秒才算一次,30秒以內的要看完整支影音才算一次,還有301防止爆衝的限制條款XD

FB算是集二家之長,影音會自動播放,使用者停住看3秒就算一次收看,還有非常方便的PROMO機制,所以一樣的影音,你放fb,自然增長會比yt好看,也可以下預算去增加收看量

我個人覺得影音平台本來計算公式就要不同,因為各取所需:)」


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

策展者選稿品味=社群靈魂


最近跟朋友聊起「內容性-臉書粉絲社群」的互動數字與粉絲數對比消長,我第一句就哈拉說,如果還在怪演算法,就沒啥必要了。(這跟男人劈腿一次就會第n次的道理一樣啊......)

接下來演算法一定會繼續調整。只要你把「內部或自己需要」的互動數字帶到領先集團(自hIGH也不錯)。

以網路媒體來說就如 Yahoo!奇摩新聞、 蘋果日報或 ETtoday新聞雲,大致上演算法怎麼改,都不是問題。這三間媒體如果唉唉叫,其他人也不會嘻嘻或哈哈到哪裡去。

總之,在多數情況下,真正的網路戰要努力天天打安打,而不是天天都想賭一發大的全壘打。

1.有強勢主站的人,我羨慕你,請多多利用。少利用就是你不對啦!有很多社群通路因為各種原因,缺乏一個強力主站,主站即內容即強力燃料。

中天快點TV就是缺乏一個強力主站的好例子,不過她(對!女性社群,嘿嘿!)擁有電視台的特殊資源(戲劇節目偶像等等......),與網路媒體式的社群操作,所以互動數字從4月開始,就維持在一定水準。

即使如此,若有強勢主站,更能打通任督二脈。

2.po文策略與選稿品味還是關鍵,一天能選到幾則「安打」文,一星期能在社群打中幾次「甜蜜點」,創造的互動感是啥?都考驗社群經營者的思維與價值。

長期累積下來,必然會影響社群經營的成果。

聽起來很廢,不過有多少人認真去思考自己的po文策略?進而去改變?

我覺得共筆制是個很好的方法,找三個不同品味個性的人或畜生,互相激盪,混搭出一個特調。

3.經營社群就是你要什麼、內部組織要什麼,老闆要什麼、粉絲要什麼與臉書要什麼的綜合遊戲。

列一張「要什麼清單」,是個不錯的方法。

要導流?要品牌?要錢?要導購?要擴散?要爽(我最喜歡這答案)

4.玩心很重要,社群工作只能持久不能早洩。有玩心才有佛心,開心才能更專心。